栏目分类
文史天地 | 临朐周姑戏简介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4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政协文史鉴赏

周姑戏是一种无音乐伴奏的地方戏,主要流行在我省的临朐、沂水、益都、博山、沂源等县,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。为何叫周姑戏?有“周姑”和“周歌”两个说法。前者说是,从前的卖唱艺人周氏父女,以本地民歌小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;后者说是以周朝时的民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二者皆无可靠依据。

临朐周姑戏有北调、南调之分。北调唱腔清新、优美,表现力强,适于叙事。南调激昂、宛转、跳跃性强,适于抒情。临朐周姑戏的重要唱腔是以北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《周姑正调》,它是以“四句腔”开头,然后以三、四句作为上、下句而被反复使用。另外还有[娃娃腔][扑灯蛾][走公堂][护城河][将板][慢板][导板][紧出慢][流水][锁板]等十几种板头和曲牌。周姑戏的打击乐别具风格,有长板和短板之分,主要加强音乐表现力,配合演员动作和给演唱者以休息的时间。

临朐周姑戏的传统剧目很多,比较流行的有《风筝记》《火龙记》《天仙送子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《兰桥会》《脆花亭》《三宝山》《双贞节》《生龙寺》《乱石山》《思春》《倒听门》《站花墙》《宝莲灯》《双钗记》《赶船》《观灯》等四十多个剧目。新创作的现代剧目有《一对迷》《考女婿》《村头风波》《一捏盐》等。著名的老艺人有善唱北调的张化喜(土门)、窦玉真(丹崮)、王孔青(小陡沟)、李光荣(花龙潭)和以善唱南调驰名的庞怀义(张勤庄)、陈诺(泊石)等人。

展开剩余53%

临朐周姑戏演的多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地方小戏,戏班设置因陋就简,人数不多,适宜流动演出,它的唱腔简单,唱词、台白多用地方语言,吐字清楚,通俗易懂,深受广大群众喜爱。据部分老艺人谈,二十世纪初是周姑戏的全盛时期,那时,临朐县专业和季节性班社有十几个,业余性质的团体遍及全县。活动能力最强的是以何振全、高三为首的“双庆班”和李明友的“一家台”(李明友和妻子、儿子、儿媳、女儿组成了一个戏班)。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益都、博山、沂源、沂水等县。临朐县往年春秋两季各有一次牛、羊盛会(相当于现在的物资交流会),会期全县的地方戏班云集县城,搭台演戏,观众人山人海,甚是热闹。

但是在解放前,特别是一九四二年,临朐县成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。那时,专业班社相继解散,业余团体不再活动,许多周姑戏艺人为寻求生计多奔异乡。从此,响彻在山间、村寨、市场、集镇的周姑音乐便被鬼哭狼嚎代替了。

解放后,在毛主席“双百”方针指引下,周姑戏班社开始恢复,许多老艺人重登文艺舞台。但是,由于“四人帮”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,许多周姑剧目被视为毒草,老艺人受到冷落和打击。周姑戏本无唱本,只靠老艺人身传口授,由于国民党的摧残和“四人帮”的扼杀这两次浩劫,人民喜闻乐见的周姑戏面临失传的危险。批判了“四人帮”的文化专制主义后,在县委的领导下,县文化局组织专人对周姑戏进行抢救,他们对原来的周姑戏唱腔进行挖掘整理,又创作了一批新剧目,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,人们高兴地称周姑戏是文艺百花园中一枝萎苑重振含苞待放的鲜花。

作者:赵光宝

来源:《临朐文史资料选辑》

发布于:北京市

  • 上一篇:背着房子的旅行家_蜗牛_花瓣_触角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Powered by 必发娱乐手机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